English

传统渔业实现产业化

1998-06-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北欧记者 郭林 我有话说

挪威西部沿海地区山峦绵延,耕地少,人口稀。这里的人们世代都以出海打鱼为生,地方经济对渔业依赖很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今天,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如何呢?近日,在挪威国际新闻中心的安排下,记者来到挪威西部沿海的伏勒德、莫勒和奥勒松一带进行了采访。

由于暖寒流在挪威海域交汇,这里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从伏勒德到奥勒松一带海域鱼的品种和储量都很丰富,是马哈鱼、鲱鱼、鳕鱼等珍贵鱼种的重要产地。多年来,这一带靠渔业起家和发展,捕鱼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莫勒,人口不过万,就有105艘渔船,其中长度超过30米的大船就有11艘。另一个小镇赫勒人口仅8000多,就有渔民550人,200艘渔船,其中30艘是大型渔船,去年该镇捕鱼30多万吨,为全国捕捞量的11%,初计产值近7亿挪威克朗。走遍这一带的村落城镇,浅湾深海,无处不见大小渔船来来往往,十分繁忙,目前这一带的捕鱼量已占到挪威全国捕鱼量的三分之一。

当地官员介绍说,尽管这一带捕捞量大,但是当地渔民知道,鱼作为初级产品不经深加工而就地直接销售,价格不高,大量利润被加工环节和市场销售环节赚取;鱼资源也是有限的,政府有严格的配额,单靠提高捕鱼量来增加收入,前景有限。只有由单纯打鱼发展为捕捞、深加工和销售出口全面发展,形成产业化,渔业带来的收入才可能大幅度增加。多年来,这一带为探索渔业的产业化发展做了很多尝试,已见成果。

譬如小渔村卡尔沃格,过去以捕捞鲱鱼为主,就岸销售。如今鲱鱼的捕捞、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一条龙,加工的产品大部分供出口,渔民瓦姆勒克一家50年代末就开始建鲱鱼腌制厂,产品大部分出口到日本、瑞典、德国、美国等市场,卖价很高,收入大增。靠自己积累现在加工厂已改造为全机械化生产,村里不少人在厂里工作,收入高,而且稳定。

多姆斯藤鲱鱼加工厂是多姆斯藤集团在该村建的一家现代化工厂,每年可加工腌制5万吨鲱鱼,出肉2万5千吨,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和日本市场。工厂产品在挪威和瑞典还有自己的品牌。记者采访时,正好有一艘冰岛渔船卸鱼,从卸鱼到去鳞、破腹、剔刺、出肉,完全是自动化操作。产生的废料就地回收处理,一部分化为清水排入大海,一部分制成马哈鱼饲料。今年以来这种饲料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翻了一番,销售收入可观。当地约有100人在厂里工作,一般工人年税前收入达22万挪威克朗(约合3万美元),收入比50年代增加了一倍多。鱼加工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大部分村民收入的稳定来源。多姆斯藤公司在沿海地区控股经营着4个加工厂,9艘渔船,14个养殖场,雇有1200个当地劳动力工作,是挪威主要的渔业公司之一,在海外有稳定的市场,最近将到中国设立办事处。像这样的龙头公司在该地区实现传统渔业的产业化生产方面作用十分明显,成为稳定和促进当地渔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海水养殖马哈鱼并出口是这一带实现传统渔业产业化的另一大举措。马哈鱼整鱼在国际市场上目前可卖到每公斤30克朗的高价,且行情看涨。这一带有360个养殖场,挪威全国渔业协会主席埃里奥特向记者介绍说,养殖场普遍用计算机控制鱼苗数量,喂食量,喂食时间和鱼食的配方,鱼肉的脂肪含量等可根据口味加以控制。目前挪威养殖马哈鱼的年产量为33万吨,主要出口欧洲和日本,中国也是新兴市场。他说,挪威出口的马哈鱼有三分之一加工成方便食品,附加值大为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行情还看涨,是今后挪威马哈鱼加工的一大方向。

挪威是世界第二大海产品出口国,去年出口各类海产品200万吨,价值250亿挪威克朗(约合40亿美元)。海产品出口收入仅次于石油,在挪威出口产品中位居第二。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到,这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息息相关,更和开发高价值鱼种,发展鱼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开辟出口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渔业的产业化发展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使当地老百姓的收入稳定增加,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